2023 SIMOS | 罗志国教授:不明原发肿瘤诊治道阻且长,代表中国该领域专家首次站上国际讲台意义重大
返回原文 2414次浏览
2023-12-05 16:32:34

摘要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内科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协办的第六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The Six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Medical Oncology Symposium ,6th SIMOS)在沪上隆重召开,会议主题:“循证与安全,Evidence & Safety”
会后,CCMTV有幸采访大会执行主席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为我们进一步分享
1、2023年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本次年会的亮点和特色;
2、作为国内不明原发肿瘤领域团队专家第一次站上ESMO大会国际讲台口头报告CUP001研究的感受、研究结果和临床启示;
3、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罗志国教授接受CCMTV采访

  2023年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本次年会的亮点和特色

罗志国教授:2023年SIMOS大会上同时举办了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年会,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对于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领域,今年会上最主要的是解读国外ESMO相关指南的内容,同时讲解中国基于分子检测的不明原发肿瘤诊治的基本共识,以及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指南。
其实今年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领域的进展不是太多,在今年ESMO大会上进行报道的CUP-001研究也在本次年会上做了进一步的报道和分析
更让大家感兴趣的可能是本次会议上进行的实战病例分享,因为目前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的诊疗仍然比较困难,通过实际的病例可以让更多专家关注这个领域的诊疗。这两种肿瘤的诊疗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也需要更多专家同仁们的关注。

  作为国内不明原发肿瘤领域团队专家第一次站上ESMO大会国际讲台口头报告CUP-001研究的感受、研究结果和临床启示

罗志国教授:今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了ESMO年会,我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中心团队的一项CUP-001研究入选了Mini Oral报告(摘要号1208MO),我作为团队代表进行了口头报告。ESMO作为肿瘤领域的国际盛会,会上设置了有关不明原发肿瘤的内容,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CUP-001研究历时4年多的时间,共入组182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1例)。在最终的研究数据报道中,我们看到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显著差异性,达到了阳性结果,试验组的总生存期(OS)也有获益趋势。

图. CUP-001研究设计

图. CUP-001研究PFS和OS

该研究在多方努力下得到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我们医院的支持下、在肿瘤内科胡夕春教授的牵引下,我们在2017年成立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诊治小组。基于这些成绩,中国抗癌协会在2019年批准成立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今年ESMO我代表专委会也代表中国站上了国际舞台,分享了我们在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领域的小小收获。其实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领域需要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现在通过中国抗癌协会,我国很多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专委会,大家对该领域越来越关心,也进行了更多的临床研究探索。我们现在仍然有几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也牵头国内多家中心一起来开展研究工作,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来改变临床上对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的诊疗。

  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罗志国教授: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肿瘤,多原发肿瘤指同时或者先后出现≥2个恶性肿瘤,这类患者可能是早期或中早期、可能达到治愈的患者;而不明原发肿瘤的患者有所不同,这类患者已经发生远处转移或淋巴结转移,但是原发灶找不到,所以二者是不同的。
我认为目前的难点主要在于确诊,如何鉴别多原发肿瘤还是一个肿瘤发生了多个远处转移,这非常重要。另外,对于不明原发肿瘤,我们到底要不要竭尽全力找到原发灶?国际上临床和病理专家对此也存在一些争议。
作为临床医生而言,找到原发灶了就可以更加明确地告知患者和家属,就会有更具针对性的、合理的、标准规范的科学治疗。但是在诊疗过程中,一旦经过半个月至一个多月仍然找不到原发灶,最后确诊不明原发肿瘤,患者和家属就会不太理解,但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其发生率占整个恶性肿瘤的2%~5%。所以对于这一类人群而言,我们还是要采取积极治疗,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诊治中心这几年的成绩来看,仍然有比较多的患者生存超过4、5年并持续随访。所以,相关专委会的成立让大家逐步关心这类既往不太受关注的肿瘤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未来,我们还是应该寻找原发灶到底在哪里,如果找不到,应采取积极治疗在诊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形成更多的标准,进行更更深入的分子检测、基因检测、甚至是计算机AI的应用,来辅助我们对这类肿瘤更好的诊治。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完成,不仅是医务人员,还需要更多的患者和家属理解,也希望有更多的医药企业一起投入到不明原发肿瘤领域,为这类患者开创更好的明天!

罗志国教授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 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 副主任

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恶性间皮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 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核|罗志国教授
责编|赵德云、叶静  编辑|梅婕
— END —

汇集最新最全的肿瘤资讯

欢迎关注CCMTV临床频道·肿瘤之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访问更多CCMTV肿瘤科频道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