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精大讲堂丨孩子说“我没事”≠没问题,如何有效识别抑郁症?“青少年抑郁评估”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返回原文 3957次浏览
2023-08-11 18:00:00

“我没事”≠没问题

“青少年抑郁评估”学术研讨会


青少年因其身心发育发展特点,抑郁表现相较于成人可能更隐蔽、更难以识别,很多时候青少年自身受抑郁困扰而不自知,家长难以发觉和辨别孩子的症状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评估诊断准确性。为促进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心理预防、评估与干预服务体系,由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评估与研究中心组织发起的“青少年抑郁评估”学术研讨会于8月7日晚19:00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4位医学及心理学领域专家围绕青少年抑郁评估进行了前沿研究报告的展示及分享,为青少年抑郁评估提供了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新思路。

哪些因素会增加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


针对青少年抑郁症,

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提高评估准确率?


游戏障碍伴随抑郁共病的概率大,

如何识别及有效干预?


如何利用现代科技

来提升青少年抑郁评估手段的有效性?


这些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中均有涉及。




本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王强副院长作致辞,心理评估与研究中心樊希望主任主持会议。


同济大学医学院张丽娟副教授就“青少年焦虑、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做了分享。阐述了全球及我国青少年抑郁焦虑发病危险因素构成,提示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前两位危险因素。指出自杀作为其中一类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不良结局事件,亦是继交通意外死亡、溺亡后的死亡率最高的事件。张教授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应当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重视,并就此提出了加强高风险群体的精准预防与干预、倡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等五点建议。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孙沛副教授对关于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技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分享。阐述了情感计算的原理以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指出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技术能够弥补部分传统的心理健康评估的不足,例如能够根据作答者面部血流、注视点、头部姿态、效价等进行分析,从而对于答题人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评估。孙教授演示了可远程分析的定制化在线问卷和情绪分析系统,并表明对情感计算技术在心理健康筛查及评估中未来应用与发展的期待。


现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的龙江博士为大家带来关于“青少年游戏障碍与抑郁共病”的研究报告。期间龙江博士对于游戏障碍的诊断方式加以明确,并指出该障碍患者以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且抑郁症状是其中一种可能的心理学特征。报告指出患有游戏障碍的群体抑郁的风险更高,其情绪调节与社会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龙江博士基于游戏障碍与抑郁共病的生理学、心理社会学等因素,与大家分享了游戏障碍的预防、干预及治疗。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蒋挺进行了“青少年和青年学生抑郁情境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分享,提出“生态效度”在青少年评估和干预中仍需提升。蒋挺教授团队根据线上访谈,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归纳了六类抑郁情境类型的具体化项目,并将其应用于学生抑郁情境测验的编制,最终获得信效度良好的情景测验。该测验能够为开发生态取向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以及生活化、数字化的心理健康工具奠定良好基础。蒋教授对其正在开发的VR和AI抑郁生态评估与干预工具进行了分享和展示,并表明该工具已在青少年抑郁状态的干预中取得良好效果。


王强副院长指出,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特别重视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为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环境。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医学诊疗也需要和其他学科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更加智慧精准的医疗手段。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研究人员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勇攀青少年抑郁评估领域的研究高峰,为推动有效预防、诊断、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研讨会通过网络形式直播,各直播平台共计7400多人同时在线观看。另外,本次研讨会也以“微博公开课”形式播放,累计11000多人次点击观看。

会议回看方式: